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王立文
初夏時節,萬物繁盛。在鄒平市臺子鎮官道村稻蟹養殖基地,工作人員正在認真查看蟹苗長勢、環形溝水質狀況。“正常水質顯清澈,放養蟹苗后變渾濁,這說明蟹苗生長良好。快看,冒泡了,螃蟹亮相了!”工作人員興奮地向記者介紹。

“由于地處黃河岸邊,臺子鎮土地普遍鹽堿化,尤其是此地塊緊鄰沉砂池,小麥葉片干枯、泛黃,年產僅有500斤,群眾忙碌一年也沒有多少收成。”店子責任區黨總支書記趙務國介紹。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經過多方考察,趙務國了解到種植水稻可以有效緩解土地堿性,且水稻長勢好、產量高,效益喜人。
說了就做,定了就干。沙里村、官道村、雙廟村、小盧村、型寨村等黨支部書記積極響應,“由于缺乏經驗,我們幾個村在五一假期期間,特地到安徽省宣城市紅星蟹苗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考察交流,實地查看養殖池塘的水質、水草生長情況,就稻蟹種養技術、市場銷售等方面進行學習。”沙里村黨支部書記表示。
最終,在技術人員指導下,考察團決定引進粳型中熟香稻新品種——圣香1826,此品種香味濃郁、肥水利用率高、抗病性好,非常適合黃河沿岸水土種植,并可作為稻蟹共養品種使用。
隨即,5村與種糧大戶張行安合作成立了聯合社,著力打造稻蟹養殖“共富農場”新模式,一期工程5個村籌集資金11萬元,目前270余米的環形溝已整治到位,沿途防盜網、防逃網也安裝完畢。
養殖基地項目與安徽省宣城市河蟹苗養殖基地合作,目前投放黃河稻花蟹4萬余只,成熟的稻花蟹每只150克左右,預計年產1萬余斤,年收入高達30余萬元。
村民張行安在黃河水稻種植方面技術成熟,以土地和技術入股,保障合作社的正常運營;安徽廠家將全程指導,提供技術支持,可按市場價回收,在土地與技術的雙重保險下,村民養殖風險進一步降低,養殖戶利益也更有保障。
“這幾天我們正在給環形溝補水,目前,稻花蟹生長良好,我們有專人負責精細化管理,每日記錄,一般下午5點-6點投放有機飼料,為蟹苗補鈣。”工作人員解釋道。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據了解,當前黃河蟹田稻正處在育苗階段,等稻苗長至10公分左右,這一季小麥收獲以后,再進行土地整理、插秧種植等工作,屆時,基地將與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合作,計劃種植水稻40余畝,預計年產稻米4萬余斤,年收入10萬元。
與此同時,工人將不再為稻花蟹投放飼料,其生長將依賴稻田里的雜草、綠萍等,它還可以消滅稻葉蟬、螟蟲等害蟲,排泄物還可以肥田,優化田間的水草和棲息物,這樣的“稻蟹共生”立體生態綠色生產模式,將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和田蟹養殖有機結合起來,可謂一地兩用、一舉多得,并且有很好的互補效益。
濃郁的莖葉孕育著飽滿的蟹田稻,隨著微風輕輕舞動,再加一只只體肥爪壯、威武有力的稻花蟹,一副美好的畫面仿佛映入眼簾!在一期工程試順利運行基礎上,該養殖基地二期工程也已進入緊張的籌劃階段,二期工程計劃投資30萬元,種植水稻110畝,養殖稻花蟹8萬余只,預計年收入可達到60余萬元。
今年中秋前后,該基地將首次迎來稻米、螃蟹“雙”豐收,聯合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將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從產品培育、種植指導、加工銷售等環節將統一運作,避免單打獨斗的同時,堅持推行‘黨支部+聯合社+種植戶’共富農場新模式,讓村民共同走上共富新‘稻’路。”
鄉村振興,產業引領。臺子鎮將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將“稻養蟹”“蟹育稻”良性生態循環種養模式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共富農場”新模式,探索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