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李宣霖
為提高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致富,今年以來,鄒平市臨池鎮轉變發展思路,以“三不”策略帶動產業升級,持續推進鄉村振興,走出富農、利農新道路。

不等不靠,領導帶頭找項目。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吉昊表示:“要想大力發展土地產業,必須要去做得好的鄉鎮學習。”今年以來,張吉昊多次到濟南各農業公司進行調研,考察菌類種植條件與所需資源,結合鎮域地理、區位、氣候等條件選取適合臨池鎮的菌種養殖項目,為后期項目引進打下堅實基礎。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鎮長帶頭調研與鎮域實際相適應的農業項目,將優秀項目引進來,激發全鎮土地活力,使優異農業項目在臨池鎮生根發芽。
不屈不撓,農戶埋頭練技術。臨池鎮有諸多村莊位于山區,土地資源略有欠缺,為打破村莊發展困局,各村積極尋找適合村莊發展、村民致富的新道路。“我們要直面困境,化逆境為順境,創造致富產業。”臨池鎮雙和管理區黨總支書記李遵華說。以白云山下的橋子村為例,村兩委以山坡地為基礎,多方考察學習后選定病蟲害少、成本低、易管理的艾草,將艾草種植技術引入村莊,專家教學、村莊種植能手跟學、村民共同研究。“俺們村引進了艾草種植以后,村里的婦女們每天都很充實,學習艾草種植,平時打理艾草,既能學到東西,還能賺點零花錢。”橋子村黨支部書記李學芹說道。
不成不休,支部牽頭樹榜樣。各村月月評比、周周調度,通過對技術、收益、操作難易等方面綜合考評,評比出技術強、收益高、操作容易的優秀典型,在全村范圍內進行表彰推廣。同時,各村之間相互觀摩學習,將優秀典型引入村莊,帶動更多群眾走上致富道路。以臨池鎮南山村為例,村內將鄒平市山澗養殖有限公司樹為優秀典型進行推廣,將企業“善發現、樂學習、引技術”的做法,及工廠化魚類養殖的模式推廣到全村,引導群眾進行學習,走出“庭院經濟”富農路。
下一步,臨池鎮將繼續立足村莊實際,通過深挖村莊資源、觀摩學習等方式將共富項目引入村莊,不斷探索共富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