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山東華創融盛展示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
突出“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實現生態文明觀、全域時空觀、開放創新觀的全面立體融合,打造年輕人喜歡的新城市 今年以來,德州天衢新區以爭當全國“標桿開發區”、全省“標桿新區”為目標,按照德州市委“邊改革、邊組建、邊建設、邊發展”的工作要求,以改革思維破解發展瓶頸,力爭在四個省級新區中率先突破,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2022年,天衢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8.2億元,增長4.7%。 打造產城融合新模式 探索融資新路徑 圍繞“人氣怎么聚”,堅持引爆點與功能圈同建設,打造產城融合新模式。按照“聚產業、聚資源、聚要素、聚人氣、聚紅利”“五聚”總體思路,突出“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實現生態文明觀、全域時空觀、開放創新觀的全面立體融合,打造年輕人喜歡的新城市。一方面,集中突破兩大片區,快速形成引爆點。精心謀劃了30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城核心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園區兩大片區,謀劃實施了總投資413億元的30個大項目,集中力量重點推動。占地800畝的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正在加快建設,未來將全面打造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產業,建設全國重要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同時,全力培育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食品研發制造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打造“5+1”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以硬核旗艦項目、戰略項目引爆核心區,形成兩翼展開、蝶變升級的城市新片區。另一方面,優先發展基礎設施,完善新區功能圈。率先布局路網、管網、教育、醫療、污水處理等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公共設施完善、生態景觀體系構建、產業集聚壯大、城市開發引導、安居保障推動“六大工程”,全面提升新區配套服務功能。 圍繞“錢從哪里來”,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探索融資新路徑。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抓手,通過系列改革措施,有效破解資金難題。一是推動國企優化重組。在短期內迅速做強做大國企平臺,破解資金難題。整合國企新組建天衢建設發展集團,提升融資能力,融入參與新區建設。二是提升國企融資能力。天衢建設發展集團完成股權劃轉,僅用半年時間實現“AA+”信用等級評定。成立專項基金,為天衢新區起勢發展提供有力資金支持和要素保障。三是創新國企發展模式。建立“管委會+公司+園區”運作機制,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打破工程總承包單一模式,加大“企業+社會化”融資力度,保障飽和式施工資金需求。 創新招商新打法 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圍繞“項目如何落”,堅持筑巢與引鳳同發力,創新招商新打法。相繼出臺《關于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等政策,全力打造中國北方對接東盟的重要節點、對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的“橋頭堡”。一是創新招商模式。瞄準京津冀開展精準雙招雙引,建立“專業、專家、專班”三專招商新機制,今年以來,新簽約項目涵蓋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綜合文旅等多個領域。二是促進產業協同。按照“京津孵化、新區轉化”的思路,持續加大“雙招雙引”,加強與京津重點科研院所、重點高校及中關村科技園、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對接,共建研發轉化基地、科技孵化器、中試基地、高新科技園,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三是探索飛地園區。與雄安新區簽署合作協議,在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產業協作、產學研合作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攜手推動高質量發展。 圍繞“環境如何優”,堅持極簡審批與專班保障共推進,打造全省營商環境新高地。對標營商環境5.0改革,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省級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保障。一方面打造“極簡辦”審批體系。探索創立一張項目全生命周期流程圖、一套產業項目審批新機制、一支項目服務專員隊伍、一套協調推進機制、一個項目云平臺“五個一”審批服務體系和產業項目“雙線并行”審批機制,為項目從落地到規劃、施工手續辦理以及驗收、投產提供全過程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進場時間提前2-6個月,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另一方面建立“極速辦”保障體系。按照“區級統籌、專班負責”的原則,成立片區開發等指揮部,建立重點項目“特派員”“保姆式幫辦”項目包保責任制度。各職能部門依據自身職責,持續加強項目征收、土地管理、融資貸款、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創新,形成完整的工作推動政策體系。 (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