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瓊 通訊員 王曉燕
7月1日,濱州市渤海革命老區教育基地揭牌儀式暨慶祝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建館十周年活動,在惠民縣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舉行。期間還舉行了黨員集中重溫入黨誓詞暨“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組織開展了“渤海淬魂·踐擔當之行”主題報告暨黨員干部政治忠誠教育大講堂活動。這是惠民縣“紅色七月·情動渤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系列活動中的一項主旨活動。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惠民縣在全縣范圍內集中一個月的時間開展“紅色七月·情動渤海”系列活動,確定了“1+7+N”系列活動總體安排,即1項主旨活動、7大重點活動、N個基層活動,充分展示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以來,全縣上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各條戰線干出的亮點工作、取得的發展實績,集中展現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昂揚風貌,持續掀起“比學趕超、創先爭優”新高潮,奮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惠民實踐”走在前、開新局。
惠民縣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是兵圣孫子故里、渤海革命老區機關駐地、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革命戰爭時期,陳毅、粟裕、鄧子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光輝足跡。抗日戰爭時期,渤海區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敵后游擊戰爭,殲滅日偽軍6.5萬人,解放縣城33座,解放區面積達5.5萬平方公里。解放戰爭時期,渤海解放區成為華東戰場的可靠后方和重要物資供應基地,先后有20萬名優秀子弟參軍參戰,5.5萬名革命烈士血灑疆場,82萬民工隨軍支前,5000多名地方干部隨軍南下,鑄就了“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渤海革命老區優良傳統。
為傳承紅色基因、用活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深入開展黨員干部政治忠誠教育和黨性教育,惠民縣在加強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保護利用基礎上,高標準實施機關舊址改造提升工程,建成融參觀、會議、培訓等功能于一體,可容納300余人的多功能報告廳,推動紅色教育由靜態展陳向動態體驗轉變,精心打造全市渤海革命老區教育基地。圍繞建設“紅色革命傳統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教育品牌,利用聲、光、電、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采取場景還原、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多元化展示方式,結合雕塑、繪畫、音樂、舞臺劇等表現形式,營造情景式、沉浸式參觀體驗。
活動期間,惠民縣還組織開展了“渤海鑄魂·追品質之求”主題研討會暨“渤海革命老區優良傳統”于“新社會治理”的啟示與意義專題對話,邀請了兩位黨政軍領導后代代表分別講述渤海區的歷史與他們父輩的故事。通過兩位嘉賓的“現身講史”,帶領大家走進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重溫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同時,還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8位專家、學者,圍繞渤海革命老區優良傳統的挖掘、對當下社會治理的啟發、對黨員干部教育的現實意義以及對當前全面從嚴治黨工作的啟示等四個方面進行了交流發言,把脈問診、建言獻策,為建設現代化幸福美麗新惠民提供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