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李曉杰
七月,夜色漸濃,濱州市鄒平市碼頭鎮的一個小村莊比周圍村莊聒噪得多,紛至沓來的游客都在地里摸金蟬。這里便是前安村,當地百姓也稱它為“金蟬村”。
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蟬鳴聲,又一個豐收的盛夏拉開序幕。金蟬養殖大戶張長合看了眼時間,七點半,急忙催著妻子往林子走去。他們來到的林子是自家金蟬養殖園,“抓金蟬就是拾金錢,時間就是金錢!”夫妻二人齊下手,不一會兒就填滿了一大桶。

進入7月,碼頭鎮前安村的600畝金蟬陸續“破土而出”,即將豐收上市。這金蟬雖小,給養殖戶們帶來的收益卻不小。“今年金蟬價格很好,一只能賣到1.3-1.5元,我們前安存一天輕松摸出十萬多只,老百姓的好日子來啦。”作為合作社負責人,張長合笑得合不攏嘴。
從晚上7點多開始,一直到8點多結束,碗口粗細、排列整齊的樹上,每棵都爬有金蟬,少則七八個,多則十幾個。在每棵樹的齊腰部位,都纏著一圈膠帶。“這是為了能更方便捕捉,我們都會在樹的齊腰部位纏上一圈膠帶,膠帶表面很滑,金蟬爬到這里就沒法繼續往上爬,只能‘束手就擒’了。”張長合介紹道。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近年來,前安村堅持黨建引領,在外出參觀學習的基礎上,由黨支部牽頭成立碼頭鎮前安金蟬養殖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20人,成員出資總額20萬元,農民成員達100%,村集體以集體資金入股,為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市場銷售等服務,通過提取服務費用實現村集體增收。合作社覆蓋金蟬養殖土地600畝,涉及農戶38戶,畝均純收入可達3200元,村集體預計年均增收約17萬元。2022年,在組織部門提出“實體強村”的背景下,村集體出資流轉土地200畝,進一步擴大金蟬養殖規模,壯大村集體經濟,今年村集體收入繼續穩定在50萬元以上。
同時,前安村積極響應市委和組織部的號召,打造前安共富農場,目前已流轉土地110余畝,計劃投資100余萬元,建設高標準甜瓜大棚10個,探索打造“白+黑”鄉村旅游模式,讓游客白天有采摘,晚上捕金蟬,探索出一條以生態農業產業鏈為基礎,集生態旅游、農業科技推廣于一體的統籌協調發展的共富農場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