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元春 通訊員 李宣霖
“大棚蘆筍一次種植多年收益,一般采摘期可持續8個月,春筍、夏筍和秋筍加起來,每畝產量4000斤左右,畝產值2萬元左右!边B日來,鄒平市高新街道大新村第一書記孫之軒奔波于特色大棚和村委辦公室之間,不停地與村兩委成員討論著大棚種植提升項目的可行性,“但是,大棚的空間定住了,如何提高畝產效益?大家都琢磨琢磨、出出主意!

今年以來,鄒平市高新街道大新村依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盤活閑置土地,利用第一書記扶持資金,投資10萬余元,建成1035平方米冬暖大棚,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產業。
為了學習先進經驗、提高畝產效益,孫之軒帶領村兩委成員前往曹縣巨鑫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現代化蘆筍生產加工基地進行項目考察,在做好學習的同時,經過實地調研和多方論證,購買了部分蘆筍苗進行栽種。
“如何在有限的發展空間中,再將效益提高一些呢?”大新村黨支部書記李林和第一書記孫之軒不約而同地把關注點放在了畝產效益上。
帶著疑問,李林和孫之軒多方考察和參觀,不斷調優蔬菜大棚種植品種結構,經過支委會、黨員大會的多次討論,決定采用“蘆筍+金蟬”立體化種養新模式。
蘆筍養殖金蟬更有優勢。蘆筍的根系是肉質根,鮮嫩且營養豐富,并且大部分根分布在地表30厘米的土層內,能解決金蟬養殖所需要的養分,有效提高金蟬成活率和產量。“金蟬蟬蟻將在今年8月份撒種,兩年后開始收獲,比露天養殖提前一年收獲。預估每畝產量300斤左右,畝產值3萬元左右,加上蘆筍的收益,可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左右。”李林扳著手指說著下一步的期望,黝黑的臉上樂開了花。
大棚蘆筍從種植管理到銷售,包括土地耕作、播種育苗、噴藥施肥、澆水打頂、采摘銷售等多個環節,都需由人工來完成,常年用工量在2-5人左右,采筍旺季用工量在10-20人左右,帶動了本村農戶就近就業增收。
面對未來的發展,孫之軒和村兩委班子信心十足,“我們將依托‘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繼續在蘆筍產業上做文章,使蘆筍種植產業向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念活特色種植‘致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