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中國AI創新之城競爭力全景報告》顯示,山東青島和濟南兩市上榜綜合實力TOP20城市。榜單中,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穩坐前三,杭州市、蘇州市代表新一線城市分列第四、第五;合肥市、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異軍突起,憑借優異的融資表現沖入非一線城市前列,總體呈現“長三角、珠三角領跑,環渤海、中西部漸入佳境”的競爭格局。

在TOP20城市成長潛力排名中,合肥市、成都市、濟南市位列前三。合肥市人工智能相關品牌產品融資表現遠優于其他城市;成都市相關企業存量增速僅次于北京市、長沙市,擁有專利數量增速排名第四,融資頻次增速排名第五,共同促進成都市成為人工智能產業成長潛力第二名;濟南市持有專利數量增速僅次于北京,成長潛力躍升TOP3;此后依次為武漢市、寧波市、無錫市、北京市等地。成都、武漢兩市成為中西部城市人工智能產業成長潛力的重要突顯。
自2015年起,我國陸續出臺人工智能政策性文件,人工智能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近年來,伴隨人工智能賽道多輪技術革新,行業進入門檻不斷降低,國內市場擴容明顯。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行業中,我國現存超70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

區域分布上,截至2023年5月31日,我國現存77.1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相對集中分布在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等地。其中廣東省現存11.1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占比14.4%,斷層第一,江蘇省、山東省分別現存6.6萬家、5.6萬家相關企業,分別占8.6%、7.2%,位列國內省份前三。此后依次為浙江省、北京市、海南省等地,前十地區合計現存52.9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合計占比達68.6%。

融資方面,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將人工智能賽道披露融資總額TOP20城市分為千億級、百億級、數十億級3個梯隊。千億級梯隊有北京、上海2座城市,北京市在成為融資最高頻城市的同時,吸金能力也最強。百億級梯隊有深圳、杭州、廣州、南京、蘇州等7座城市,合肥市憑借中科大、合工大、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等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集聚,已形成科研強支撐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在企查查人工智能品牌融資競爭力和吸金能力兩榜中,均入前十;青島市憑借披露總額超140億元,超過合肥市,位列梯隊第六。

從投資機構來看,累計有3638家投資機構參與到人工智能賽道中來,其中紅杉資本合計出手149次,成近三年人工智能賽道最強捕手;其次是高瓴資本累計出手95次,紅杉和高瓴均更青睞智能硬件、機器人細分領域;聯想出手82次,騰訊投資出手71次,二者更聚焦自身產業領域,分別更愿意投資芯片、數據服務相關的細分賽道,其中在融資頻次大于3的品牌產品融資中,騰訊對于數據服務細分賽道的投資占比超四成。

綜合來看,空間上,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主要集中在一線及新一線高能級城市,高能級城市的人才密度、多樣化的生產生活生態模式為人工智能等創新型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研發資源、應用場景;時間上,人工智能賽道新入主體數量逐年增加,賽道原有品牌如地平線機器人、中昊芯英、圖譜智能等近年來持續加大研發力度,保持并持續擴大市場占有率,其余品牌同樣積極尋求市場資本資源支持,努力搶跑“未來賽道”,爭取贏得時間上的發展紅利。(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