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起,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6%下調至4%,達2007年之前水平。
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后,金融機構需要繳納的外匯準備金減少,可用于貸款的外匯資金供給增加,進而提高金融機構的售匯意愿和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人民幣貶值的速度和趨勢。據預測,本次“降準”有望向市場釋放約164億美元流動性。
2022年至今,央行共下調3次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華創證券指出,過去兩次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均在匯率貶值較快時期,且下調消息釋放后,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均有一定升值反應。
2023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呈波動走低,盡管7月份出現階段性升值,8月15日降息后,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出現新一輪快速貶值。9月8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兌美元雙雙創下2010年6月匯改以來新低。
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央行自今年7月開始密集使用外匯調節工具,展現態度。
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決定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上調至1.5;8月22日、9月19日(13日宣布),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增發離岸央票;9月11日,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專題會議強調,“該出手時就出手,堅決對單邊、順周期行為予以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
截至9月14日,人民幣中間價已連續4日調升。展望后市,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綜合來看,隨著我國各項政策舉措不斷發揮效應,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人民幣資產將持續具有吸引力,預計9月及四季度人民幣匯率將總體表現平穩。
中信證券預期,短期內,盡管美元指數因美國經濟韌性仍處高位寬幅震蕩區間,或對人民幣形成間歇性的外部壓力,但中長期維度下,人民幣匯率有望迎來更多積極因素,包括國內各項政策的持續加碼和見效、經濟數據逐步驗證基本面修復趨勢以及美聯儲加息周期臨近尾聲。 (來源: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