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以“金色陽光,清潔能源,雙碳引領,攜儲發展”為主題的“2025 第二十屆中國(濟南)國際太陽能利用大會暨第四屆中國(山東)新能源與儲能應用博覽會(下稱“太陽能展”)”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
作為亞太地區分布式能源領域的年度盛會,本屆展會吸引了全球500余家企業參展,預計3天將迎來15萬人次專業觀眾,通過產品展示、論壇研討、商貿對接等多元形式搭建技術創新、產業協同、政策對接的國際化平臺,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創新動能。

8家世界500強企業匯聚
本屆太陽能展由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山東丞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組織舉辦,展示面積5萬平方米,設置了光伏、儲能、充換電、光伏建筑一體化、分散式能源多能互補、產學研及金融等多個特色展區,全面覆蓋太陽能光伏、儲能、風能等新能源全產業鏈。現場不僅匯聚了中鐵、華為、美的、比亞迪、浙商中拓、海爾、通威、建發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更吸引了協鑫、隆基綠能、晶科、天合光能、晶澳、陽光電源、上海電氣、固德威、首航、德業、海泰、禾望等23家全球新能源500強企業,以及 TCL、正泰、特變電工等17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形成了“頭部企業引領+創新企業突圍”的產業矩陣。








創新產品閃耀折射行業趨勢
作為行業技術風向標的新能源展會,現場集中呈現了多項突破性創新技術產品。其中,“光伏預制艙”采用全模塊化設計,可實現72小時內快速建站,建設周期縮短70%。ZBB技術通過零間距電池排列,將更多光能轉化電能,發電效率提升至28.5%。柔性無邊框組件采用輕質超薄的設計,重量僅有傳統組件的1/3,以實現曲面建筑適配。綠色防護材料則使光伏設備壽命延長至40年。鈣鈦礦組件突破2.8平米超大面積,實驗室效率達行業頂尖水平,配合智能運維系統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本次展會展品以數據化呈現技術突破,凸顯新能源裝備向高效化、集成化、場景化方向的跨越式發展。



AI能源機器人開啟家庭能源管理智能新紀元
海爾新能源展臺推出的AI能源機器人管家也成為展會亮點之一。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獲悉,國家能源局《關于支持電力領域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電力領域企業從單一技術類新型經營主體向資源聚合類新型經營主體轉型,應當持續提升技術管理水平和調節能力,更好適應新型電力系統需要。海爾新能源作為數智化分布式智慧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服務商,致力于以AI重塑行業,以新能源數智化升級,實現全流程“可觀、可測、可調、可控”,為用戶提供最佳電站運營質量、最優智慧調度方案、最高資產服務保障。
AI能源機器人管家采用家電化外觀設計,提供墅居風格定制方案,憑借六大核心技術為家庭能源管理提供全場景智能化解決方案。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通過實時監測與AI算法優化用電策略,結合電價預測技術降低30%能耗及用電成本;全屋智能聯動支持家電與能源系統深度協同,用戶可遠程調控用電;毫秒級斷電切換技術自動啟動光儲系統供電,保障用電連續性;智能優化器動態調整光伏瓦、幕墻等設備運行策略,提升15%發電效率;雙重安全防護體系通過智能預警與國標認證雙重保障用電安全。該產品的推出標志著家庭能源管理進入AI驅動的智能時代,為綠色低碳生活提供創新路徑。
此外,在工商業源網荷儲方面,海爾新能源與河南三泰新材料簽約,賦能化工行業打造綠色低碳園區;為年耗電約6000萬度的新材料企業定制智慧化的新能源解決方案,通過智鏈消納促進綠電消納、智鏈防逆確保防逆流控制、智鏈調度實現需量管理、智鏈充電推進有序充電、智鏈互濟實現臺區互濟、智鏈構網保障并離網可靠用電,為新能源與高耗能產業深度融合樹立標桿;同時,與國家電投旗下兆瓦云、龍德緣電力科技集團等簽約,為化工行業、政務中心等高耗能政企單位提供綠色、智能、高效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在家庭微電網方面,海爾新能源與多家運營商就零碳適家墅式方案達成合作簽約,為綠色家庭帶來智優生活體驗。
隨著“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深入推進,海爾新能源緊跟國家戰略,與中鑫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簽訂6.96兆瓦的風光互補項目,雙方將圍繞風電和水上光伏開展深度合作;此外,海爾新能源還同步與中建絲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就分散式風電與分布式光伏達成戰略合作,建設綠色可持續的能源體系。
從分布式光伏再到新能源多場景覆蓋,海爾新能源以數智創新力貫穿新能源全鏈路產業發展,在數智創新中探索發展、從綠能多場景中再造機遇,重塑新能源行業發展深度,實現多模式、多場景的全球化戰略布局。


近10場論壇推動技術與市場對接
展會同期舉辦“2025第四屆黃河流域新能源創新發展大會”“2025第三屆山東省新能源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分布式儲能與電力市場研討會”等近10場論壇活動,邀請100多位行業專家學者到會,圍繞“雙碳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儲能技術商業化路徑”“分布式能源與電力市場改革”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30余場企業招商會、新產品發布會及精準對接活動同步舉行,涵蓋光伏電站投資、儲能項目合作、智慧能源管理等領域,推動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的高效對接。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