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下稱《條例》)正式施行。3月27日,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在省林草種質資源中心舉辦全省《條例》培訓班,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對全省從事古樹名木工作的管理人員共200余人進行培訓。
《條例》堅持科學保護,注重管養結合,尤其注重統籌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保護與發展良性循環,最終發揮古樹名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在培訓班上,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用法治手段呵護百姓的“綠色鄉愁”,守護齊魯大地的“綠色國寶”。
保護古樹名木 傳承傳統文化
古樹名木是極其珍貴的自然歷史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生態等價值,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而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則是強調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萬株,分布在鄉村的有483.53萬株。山東則有古樹名木24.7萬余株。
針對當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違法采伐、移植、損害等行為,以及少數地方保護責任落實不到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管理要求不統一等問題,《條例》應運而生,并且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專門行政法規,建立完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條例》規定,古樹是指樹齡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則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價值或者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對樹齡500年以上、300年以上不滿500年、100年以上不滿300年的古樹,分別實行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對名木均實行一級保護;考慮到部分城市實際,允許省級人民政府對城市古樹實行提級保護;對在一定區域內集中生長形成的古樹群實行整體保護。
在總體思路上,《條例》明確,一是堅持科學保護,突出原地保護,聚焦損害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的典型問題,壓實保護責任,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強化分級管理,針對不同樹齡的古樹名木,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規定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注重管養結合。三是統籌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在不破壞古樹名木資源的前提下允許合理開展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實現保護與發展良性循環。四是注重文化傳承,通過古樹名木保護宣傳教育,合理發揮古樹名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等,將會同有關部門,通過加強學習宣傳、完善配套制度、強化監督檢查等方式,抓好《條例》的貫徹實施。
山東各地積極實施保護舉措
為了抓好《條例》的貫徹實施,3月27日,全省《條例》培訓班舉行。
培訓班強調,《條例》的施行標志著我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上升到法規層面,具有里程碑意義,各市要以《條例》施行為契機,全面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要深學細悟,增強履職本領,將政策法規內化于心、操作標準外化于行;要互學互鑒,破解實踐難題,匯聚基層智慧,轉化為制度成果;要加強宣傳,講好古樹故事,挖掘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生態和人文價值,用法治手段呵護百姓的“綠色鄉愁”,守護齊魯大地的“綠色國寶”。
培訓班邀請中國林學會原副秘書長、教授級高工劉合勝從立法背景、核心條款及實施要點三個方面對《條例》進行解讀;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二級教授趙忠通過典型案例對古樹名木健康監測、復壯技術等進行了剖析,為今后古樹名木的科學保護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持。
各市分享了各自在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中經驗做法和創新舉措,濟南市長清區和高密市作為典型代表進行了發言。據了解,為了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濟南市自2019年起進行了大規模的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古樹名木資源家底。目前,長清區的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牌”掛牌保護,推動依法依規保護。而在高密市,近年來該市創新實施“兩率先一融合”保護策略,率先設立高密古樹名木保護基金、率先實施古樹復壯項目,并實施“文化傳承+”研學旅行,將古樹保護融入自然教育。
目前,濟南市長清區有五峰山公孫樹、檀抱泉青檀名列濟南“十大樹王”;而高密市首批3株瀕危古樹復壯工程已全面完成,通過根系修復、樹洞再造、土壤改良、樹冠整理等12項技術措施,讓這些“綠色活化石”重現生機。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