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正站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起點上。4月18日,濟南青島都市圈聯動發展協同開放會議召開。
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重要課題。山東推動濟南、青島都市圈聯動發展協同開放的這一舉動,受到各方關注,也為區域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縱觀全國,“協同協作”已經成為都市圈發展高頻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等都市圈聯動的成功經驗,顯現出都市圈聯動發展的巨大潛力。
從都市圈的發展邏輯看,以大城市為核心,通過強化輻射帶動、產業協作,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
山東擁有兩個國家級都市圈,這本身已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地處黃河下游、山東半島城市群中西部的濟南都市圈,以濟南為中心,與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濱州共同組成,面積約2.23萬平方公里;青島都市圈則位于山東半島城市群東部,向東與日韓隔海相望,向西背靠黃河流域廣闊腹地,以青島為中心,與濰坊、日照、煙臺共同組成,陸域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
濟青“雙圈”聯動,將進一步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能級。
事實上,在《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和《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中,濟青“雙圈聯動”已被多次提及。
例如,《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強化與青島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濟青科創制造廊帶,促進黃河流域城市開放協作和陸海港口聯動;《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也強調向西鏈接濟南都市圈及沿黃流域,重點推進科研創新、高端制造等各類資源沿線集聚,打造內接外聯、陸海聯動的綜合發展廊道。
在2024年年初,《加快雙心聯動打造山東半島城市群濟青發展軸帶實施方案》由山東省政府正式印發,提出“強化濟青都市圈對接、深化省會和膠東經濟圈合作”的整體思路。
2024年底,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將“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在明確省內發展格局上,山東提出,“兩圈聯動、三核引領、陸海統籌、全面發力”,即推動濟南、青島兩個都市圈聯動發展、協同開放。
不僅如此,濟南、青島兩市也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雙圈”發展。濟南強調,推動濟南都市圈與青島都市圈、鄭州都市圈互促共進、聯動發展;青島提出,推動建立濟青都市圈聯合工作機制。
今年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山東召開全省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提出,要以標志性改革創新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其中一項關鍵改革任務,便是深化濟青都市圈協同聯動改革,建立協同聯動“共推”機制、科創資源“共享”機制、產業體系“共建”機制、基礎設施“共聯”機制。
交通互聯互通是實現都市圈協同的基礎支撐。近年來,濟青高鐵實現“公交化”運營,城際間通勤效率提升。高效的交通網絡,為都市圈要素流動提供了基礎。
濟南、青島兩大都市圈“牽手”,還可以推動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配置。濟南都市圈重點優勢產業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青島都市圈則聚焦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現代海洋等優勢產業。兩大都市圈產業結構各具特色,為協同發展提供了基礎。
更為關鍵的是,“雙圈”協同不僅關乎濟南、青島兩座城市,也讓省內更多城市受益。通過產業的協作、協同創新和產業鏈的構建,能夠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從而進一步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濟南青島都市圈聯動發展協同開放會議也已經明確提出方向——共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科創資源整合,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濟青“雙圈”聯動不僅是山東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樣本,更是加快打造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的關鍵引擎。這也是山東推進濟青“雙圈”發展的重要價值所在。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