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興銀理財發布了四款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公告,天天萬利寶穩利1號凈值型理財產品B款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的公告顯示,原業績比較標準年化2.10%—4.05%現調整為年化1.50%—2.50%,變更后的業績比較基準生效日為5月14日。
中銀理財將于5月17日起調整中銀理財-穩富(季增益)008產品A份額業績比較基準,平安理財擬從5月28日起調整平安理財—啟航成長半年定開3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5月以來,上百只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區間集中下調,最高幅度超過了100個基點。從調整結果來看,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已逼近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個別產品的基準下限甚至低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水平。
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興業理財除了調整天天萬利寶穩利1號凈值型理財產品B款業績比較基準外,還對穩添利日盈增利1號日開固收類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也發布了調整公告,業績比較基準從原來的年化2.05%—2.75%調整為現在的年化2.00%—2.70%。

中銀理財將于5月17日起調整中銀理財—穩富(季增益)008產品A份額業績比較基準,業績比較基準從1.70%—3.20%下調至1.10%—3.10%。
此外,平安理財擬從5月28日起調整平安理財—啟航成長半年定開3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一個投資周期業績比較基準年化為2.00%—2.70%。
平安理財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當前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整體下行,資產收益中樞較前期發生變化。
招銀理財為降低業績比較基準區間調整頻次,將業績比較基準直接掛鉤某一利率水平。招銀理財發布公告稱,調整招銀理財招睿活錢管家(添益)1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的業績比較基準,5月19日起該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7天通知存款利率”,調整前業績比較基準在2.35%—3.50%。
據悉,廣銀理財、杭銀理財、平安理財等機構的26只產品在同一日調整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5月份已經有超過100只銀行理財產品調整了業績比較基準。
普益標準的報告顯示,從全市場凈值型理財產品來看,截至2025年4月,全期限理財產品近三個月平均收益率均下行。尤其是3年以上期限理財產品近三個月平均收益率“罕見墊底”,僅跑贏1個月期理財產品近三個月平均收益率。
“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已逼近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個別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甚至低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水平。部分1年期理財產品的比較基準下限為1.1%,國有銀行的1年期存款利率在1.10%左右,股份制銀行的1年期存款利率在1.3%左右,部分城商行及中小銀行的1年期存款利率下調后仍在1.8%左右。”銀行業分析師張鵬博表示。
仍有下調可能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三大金融管理部門負責人齊聚國新辦發布會,重磅推出一攬子金融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并降低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
“市場預期利率長期趨于下行,這意味著長期限理財產品會面臨更大的收益壓力。”張鵬博表示,“銀行理財的業績比較基準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受到存款降息及市場利率走勢影響。市場利率的普遍下調也會帶動理財產品底層貨幣市場類和固收類資產收益下降。”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還會出現下調,但中長期來看,隨著國內資產價格回升,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轉降為升。
在下調業績比較基準之后,為了留住投資者,不少銀行理財機構掀起了一輪“降費潮”。近日,交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相繼發布費率優惠公告,對旗下多款產品進行階段性降費。
5月12日,交銀理財宣布旗下交銀理財穩享智選日開14號(90天持有期)理財產品銷售手續費率從0.20%/年調整為0.10%/年,為期3個月。
“銀行理財調降費用一方面可增加產品吸引力,另一方面能夠傳達與客戶共進退的信號。”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盡管降低費率是增加理財產品對投資者吸引力的一個方式,但盲目降低費率并不可行,銀行理財公司應強化投研能力、做好資產配置來提高收益。
投資者如何應對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華夏理財認為,不妨考慮持有短債類理財,以承受較低的風險去把握流動性紅利帶來的機會。農銀理財則表示,降準釋放的流動性紅利+政策利率調降,利好存單、短期信用債等短債資產,建議優先布局短債類配置為主的短期限固收類理財產品,鎖定當前利率高位。
張鵬博建議,投資者需正視低利率環境下的收益下行趨勢,通過多元化配置、優化期限結構、關注創新產品平衡風險與收益。同時,強化對市場政策和理財公司策略的跟蹤,靈活調整持倉,以適應市場變化。“通過優化產品組合延長投資期限,適當提高中長期產品的占比,以獲取更高的收益,重點關注含權類產品和主題‘固收+’類產品發展機遇,及時調整資產配置策略。”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