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到2024年,民營銀行“一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微眾銀行”)走過創業的第一個十年。站在十年的關口,微眾銀行增長勢頭顯現出些許疲態。
4月30日,微眾銀行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1.28億元,同比下降3.13%,這也是該公司營收首次出現下滑;實現凈利潤109.03億元,同比微增0.81%,對比2023年凈利潤21.01%的增長率,增速已顯著放緩。
營收失速
具體來看,2024年,微眾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81.28億元,同比下降3.13%;其中,利息凈收入占比79.20%,實現301.98億元,同比增長0.12%。
從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69.89億元、353.64億元和393.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76%、31.03%和11.30%,增速逐年放緩。
營收失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貸款規模增長趨緩,貸款業務系微眾銀行的核心業務之一,但其增長停滯的問題在年報中得以窺見。2024年,微眾銀行的貸款和墊款總額為4359.76億元,同比增長5.18%。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其增速為23.00%,而2022年增速為28.04%。
此外,流量見頂也讓微眾銀行面臨用戶增長乏力的嚴峻挑戰。“微粒貸”作為其核心產品之一,通過微信、手機QQ等App提供純線上小額信用貸款。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微眾銀行個人有效客戶數為4.24億人,比上年末增加近2500萬人。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個人有效客戶數分別增長約4900萬人、4100萬人和3700萬人。
盡管業績增速有所放緩,微眾銀行依然穩坐民營銀行頭把交椅。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19家民營銀行合計凈利潤達187.77億元,微眾銀行以109.03億元的凈利潤獨占鰲頭,甚至超過其余18家銀行的總和,展現出絕對領先優勢。
騰訊減持
資料顯示,微眾銀行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全國首家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銀行,由騰訊牽頭發起設立。微眾銀行專注于為小微企業和普通居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推出了微粒貸、微業貸、微車貸等產品。

細看微眾銀行貸款結構,不難發現其存在“長短腿走路”的現象。根據財報,2024年末,微眾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為4359.7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14.69億元,增長5.18%,主要由個人貸款、企業貸款和票據貼現組成。
進一步來看,2024年,微眾銀行個人貸款達2166.84億元,其中,消費貸款為2027.75億元,占比高達93.6%,而經營貸款僅139.09億元。
此外,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微粒貸”約82%的客戶為非白領從業人員,約85%的客戶為大專或以下學歷,約18%的客戶為此前無人行信貸征信記錄的“首貸戶”。
由于下沉客群普遍存在抗風險能力不足的特征,其信貸違約概率相對較高,這也導致微眾銀行近幾年的不良貸款率較高。
2022年至2024年,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47%、1.46%和1.44%,而在2019年至2021年,其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4%、1.20%、1.20%;再往前看,2015年至2018年,其不良貸款率僅為0.12%、0.32%、0.64%和0.51%。
與其他民營銀行不同,微眾銀行背靠股東騰訊的優勢,自初創期就確立了互聯網銀行的發展路徑。但在2024年,騰訊的持股比例發生變化。202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騰訊減持微眾銀行8454萬股,持股比例從32.73%降至30%。有業內人士認為,監管政策對民營銀行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的規定可能是促使騰訊減持的因素之一。
對于為何營收出現下滑、凈利潤增速放緩,如何應對用戶獲取難題、突破增長瓶頸,以及騰訊減持后是否影響其對公司技術、數據或渠道支持等多個方面的問題,5月14日經濟導報記者向微眾銀行發送采訪郵件,但至發稿,對方并未予以回復。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