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建明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國企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能夠代替部分人工處理更為復雜的任務,并在多個領域展現出較為強大的應用潛力。隨著各行各業對數字化賦能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日益增長,也促進了AI的發展和應用。同時,許多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AI的發展,推動了AI浪潮的來臨。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十五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基礎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新時代,面對國內外的復雜環境形勢,緊抓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統一,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創新的支撐和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重要的支撐和賦能作用。
二、黨和國家正確的戰略布局奠定了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基

黨和國家通過前瞻性戰略布局,系統性構建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框架,奠定了發展的根基。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到綠色轉型,形成多維支撐體系。例如,在創新驅動方面,重構了全球科技競爭格局。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集中投入,不斷突破行業難題,如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大飛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進行了突破性創新。同時,通過大力發展新型基礎設施,筑牢數字技術底座,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網絡。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催生了若干新的應用賽道,在產業布局和優化躍遷方面,逐步構建了現代化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梯度發展和未來產業逐漸得到培育,在若干新興產業領域形成了從技術突破到場景應用再到產業集群發展的轉化閉環。同時,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持續加大,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進一步推進,催生了新業態和新模式,數字經濟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不斷加大,在創新空間布局、綠色發展以及制度創新等方面,也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重塑了底層邏輯,構建了資源要素配置的新范式,開辟了發展新道路。可以看出,在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全方位立體化戰略體系支撐下,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持續加快,在若干前沿領域進入全球并跑和領跑階段,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根基。
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十五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全面推進“十五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不論是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還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以及推進社會全面進步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這一系列政策部署,不僅為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25年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截至2024年底,改革主體任務平均完成率已超70%,但國有資本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布局仍需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有待提高,部分企業協同效應也未充分釋放。因此,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還在于國有經濟的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這不僅是對國資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更是做強做優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必由之路。
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必要性日益凸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進國企改革的關鍵。通過創新驅動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可以有效搶占技術制高點、引領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創新激勵機制,進而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為國有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再例如,在貫徹落實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推進民營企業發展方面,鼓勵創新,“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等也被首次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明確了將在五個方面對推進民營企業發展下功夫:一是在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上下功夫;二是在破除市場準入、公平競爭障礙上下功夫;三是在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下功夫;四是在常態化溝通交流上下功夫;五是在營造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上下功夫。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國內外環境多變、各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真正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問題還得靠企業自身的創新、轉型和突破來解決。在這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好創新引領,無疑是每個民營企業必須優先考慮的核心問題。只有做好創新才能給客戶帶來價值,跳出內卷;只有做好創新才能實現自身的提質增效,實現企業可持續增長。
總之,在面向“十五五”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新質生產力都將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這必將進一步釋放創新紅利,形成全社會全民創新的氛圍,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全方位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偉業。
(整理: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