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東省將深化城鄉融合機制改革列為全省十大重點改革任務之一,明確提出以縣城為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創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可持續的城市更新,穩步提高城鎮化質量水平。6月12日,省發展改革委發布沂源縣、商河縣兩地的典型經驗,為全國縣域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山東樣本”。
沂源縣:厚植城鎮化發展“綠色根基”
作為魯中地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沂源縣以“生態立縣”戰略為引領,逐漸構建起了生態文明與城鎮化深度融合的“雙輪驅動”模式。
選準體制機制“切入點”,構建協同推進格局。沂源縣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城鎮化工作專項攻堅組,細化制定城鎮化年度重點任務清單,建立環保“責任清單+工作閉環”制度,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協同推進文章。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居全市第一,沂河國控斷面水質穩定在二類標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幅度穩居全市第一,GDP增速穩居淄博市前列,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省生態文明強縣,三次獲評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瞄準城鄉發展“主攻點”,打造山水花園城市。打好舊城改造攻堅戰,持續推進棚戶區改造、片區改造、市政道路及雨污分流改造、企業“退城進園”,打造城市會客廳、螳螂河沿岸、老商業街區等活力片區。打好新城建設攻堅戰,擴建第二污水處理廠,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5%以上。打好城鄉統籌攻堅戰,實施農村路網建設、供水保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八大行動”,累計改造提升農村公路1000公里,建成城鄉公園32個。

找準環境提升“出發點”,服務經濟綠色發展。建立能源雙控、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聯合管控機制,倒逼企業節能減排。實施“百項技改、百企轉型”工程,推動企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7家企業入選省數字經濟“晨星工廠”。積極探索“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文旅”“生態+康養”價值轉化機制,建成17處、3500畝數字果園,培育引進23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深海牛郎織女景區等市場化文旅項目建設,實施沂河源頭保護區EOD項目,努力探索富有沂源特色的“兩山”理論實踐創新之路。
商河縣:以“農”為基破局城鎮化,激活鄉村動能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商河縣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創新“土地+產業”雙輪驅動模式。
以人為本,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首創推行“一證保三權”,累計為4436戶、12561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辦理轉移備案證。堅持就業優先,拓展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渠道,推進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家鄉就業好還能照顧老和小”等各類招聘活動52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7億元,培訓勞動者2523人次。
以地為要,強化城鎮化用地保障。創新挖掘用地“潛量”,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出臺入市辦法、資金管理等配套文件,累計成功入市9宗、442.34畝,出讓金8682萬元,保障了金沙河面業等項目落地投產。深入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鼓勵通過自主改造、市場主體改造和政府收儲改造方式實現再開發,今年以來完成出讓工業用地(標準地)4宗、374.88畝。
以產興城,激發城鎮化內生動力。精準培育高端醫藥化工、高端裝備制造、健康食品、低空經濟4條產業鏈。培育花卉特色產業,深化與高端科研院所合作,聯合建立“農業農村部華東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花卉研究創新基地”“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盆花創新中心”,創建區域公用品牌,溫泉花卉種植面積達155萬平方米,成為全省最大設施花卉數字農業應用集聚地。持續發展特色產業強鎮,許商街道激光智造、玉皇廟鎮玻璃智造、賈莊鎮精品紡織、韓廟鎮綠色植保、殷巷鎮食品加工、懷仁鎮鮮食甘薯、鄭路鎮新型繩網、白橋鎮優質大蒜等鎮域產業特色鮮明,“一鎮一業”格局加快構建,建成國家農業產業強鎮1個、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十億元鎮3個。
沂源縣和商河縣的實踐提示——生態優勢可轉化為發展的勝勢,沂源以生態治理倒逼產業升級;農業根基能催生產城融合新機,商河以土地改革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山東省政府去年印發的《山東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明確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以上,蹚出凸顯山東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48%。
其中,在城鎮能級提升方面,《行動方案》部署,到2025年,濟南市、青島市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實現位次前移,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達到78%左右。去年,濟南、青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分別達到76.2%、78.87%,青島提前實現了這一目標。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