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山東省第31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宣傳活動在全國綠化模范縣——東阿縣啟動。本次活動以“科學治沙 興業利民”為主題,旨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凝聚全社會防沙治沙合力。

山東是受沙化影響較大的省份之一,沙化土地分布范圍很廣,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平原,從膠東丘陵到魯西南山區,全省16個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同時,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省份,山東防沙治沙成效直接關系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民生福祉。具體到本次活動的主辦地,聊城曾經也飽受風沙危害:黃河在這里六次改道,形成了較大面積的沙地、澇洼和沙堿荒地,還有黃河中下游最大的灌區工程——位山引黃灌區,導致全市沙化土地近250萬畝,荒漠化土地約210萬畝。
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統籌推進黃河生態廊道建設、沙區產業培育等工程,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具體到聊城,該市以林固沙、以林止漠,持續實施區域造林封沙、營造農田林網、客土改沙、灌木固沙等措施,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路域生態、環城林帶、水系生態、魯冀省界防護林帶、農田林網等工程建設,逐步遏制住了沙化土地的蔓延與危害,大大改善了沙區生態狀況和生產生活條件。
與會人員還實地觀摩了位山灌區沉沙池區治理成果。這片曾因泥沙堆積導致生態條件惡化的區域,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如今水清岸綠、林網縱橫。在劉集梨園停車點,千畝梨樹不僅鎖住了流動沙丘,更帶動了特色種植業發展。東阿縣姜樓鎮防沙宣傳片展示了“治沙、固沙、用沙”的閉環模式,冠縣“沙三代”田英沖、高唐林場場長于振群等基層代表分享了科學治沙與產業融合的實踐經驗。
山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地域覆蓋、全社會動員、全過程發力,堅持科學防治、久久為功,按照預防為主、分區施策,科學謀劃、系統治理的工作原則,以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高質量推進防沙治沙工作,為北方生態屏障增添山東亮色。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