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起步區社會治理部立足大建設大發展實際,創新性融合“楓橋經驗”矛盾化解精髓和“浦江經驗”服務創新理念,指導推進各街道依托轄區需求和資源優勢,構建“一街一品”治理體系,形成大橋街道“共享法庭”、崔寨街道“小崔幫辦”、孫耿街道“干部下沉”等特色治理品牌,針對性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全面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
創新共享法庭,賦能新城建設,助力和諧發展。針對大橋組團作為濟南未來新的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結合項目建設和拆遷安置中矛盾頻發現狀,創新矛盾糾紛預防調處機制,大橋街道率先建設“共享法庭”,充分發揮調解優勢,保障城市建設平穩推進。比如,建立智慧司法服務站。全省首創“街道—社區”共享法庭,法官通過網絡連線提供“一對一”“家門口”“指尖上”的司法服務,協助完成網上立案、法律咨詢、線上庭審、訴訟事項證明等服務,累計提供指尖司法服務80余次。
打造幫辦品牌,優化城市治理,提升服務效能。崔寨街道聚焦高新產業集聚區建設定位,整合城市管理服務資源,依托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打造“小崔幫辦”管理服務品牌,以“幫辦在先、服務在前”為核心理念,通過構建全鏈條幫辦體系實現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變,取得顯著成效。
崔寨街道整合資源,創新治理架構。打造“1156”幫辦服務體系,依托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打造1個服務陣地,專設1個熱線電話,統籌協調建管、執法、物業、村居、社區5支專業幫辦隊伍,明確城市建設、市容市貌、生態環境、城市秩序、物業服務、民生問題6類服務事項,建立“網格員日常幫辦-責任單位即時幫辦-疑難問題會商幫辦”的三級響應機制,統一推進訴求受理、力量調度,構建協同治理新格局。此外,多線收集,延伸幫辦觸角。打造“網格采集、警情收集、群眾來訪、入村走訪”四維訴求收集網絡,延伸立體化幫辦觸角。“網格幫辦”39個網格每日巡查覆蓋重點區域;“警情幫辦”聯動機制實現非警務警情100%轉化處置;“來訪幫辦”專人提供全程幫辦服務;“流動幫辦”結合宣傳服務活動定期入村走訪收集社情民意,推進“坐等上門”為“主動尋訪”,實現“被動接收+主動采集”雙軌運行。通過四維渠道協同運作,將傳統“事后投訴處理”轉變為“事前主動干預”,以源頭治理實現熱線工單壓降,避免矛盾上行。今年1-5月,崔寨街道熱線工單總量較上年同期減少341件,同比下降10.86%。
推動干部下沉,深化網格管理,探索村居新治。針對人口結構變化和城鄉要素流動加劇,新時代傳統村居治理難度不斷加大的現狀,孫耿街道推進街道管區干部全員下沉、覆蓋駐網,變“坐等上門”為“主動敲門”,推進治理模式從“層級管理”向“扁平服務”轉變,真正實現“干部在網格、服務在門口、問題在一線解決”,探索出一條干部下沉、服務前移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例如,推進制度化派駐,全面推進網格覆蓋。制定下沉工作細則,明確下沉時間、職責清單(矛盾調解、民生服務、政策宣傳等),打破傳統治理模式下街道干部“坐等上門”,群眾訴求反饋慢等問題,轉變角色職能,變“指揮員”為“服務員”。再比如,推進扁平化服務,快速響應群眾訴求。駐村干部在網格設立“流動辦公室”,讓管區干部在村民家門口辦公,縮短服務半徑,現場受理群眾訴求,變“群眾跑腿”為“干部跑腿”,把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截至目前,黨員談話353人,走訪群眾1153戶,摸排問題167個,目前已解決89個。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