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2024年度分紅尚未結束,部分銀行又拉開中期分紅的大幕。
近日,常熟銀行(601128.SH)宣布將實施中期分紅。常熟銀行表示,將以最近一期經審計未分配利潤為基準,合理考慮當期利潤情況。
而就在6月20日,浙商銀行(601916.SH)發布2024年度A股權益分派實施公告,A股每股現金紅利0.156元。
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此前每年的6月和7月是上市銀行紅利派發高峰期,但今年銀行派息日期明顯前置,特別是國有大行分紅時間點往年大多是7月,今年則提前至4月至6月。
新一輪銀行分紅潮來臨
浙商銀行的分紅公告顯示,其股權登記日為6月26日,除權(息)日為6月27日,現金紅利發放日同樣也為6月27日。
而興業銀行(601166.SH)在6月20日每股分紅1.06元,廈門銀行(601186.SH)將在6月25日每股分紅0.16元。滬農商行(601825.SH)也將與浙商銀行在同一天分紅,每股分紅0.193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6月份進行分紅的除了上述幾家銀行外,還包括長沙銀行(601577.SH)、平安銀行(000001.SZ)、上海銀行 (601229.SH)和齊魯銀行(601665.SH)等多家銀行。
銀行業分析師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從節奏上看,相比往年,今年銀行派息日期明顯前置,特別是國有大行分紅時間點往年大多是7月,今年則提前至4月至6月。
“今年4月份,包括交通銀行(601328.SH)、郵儲銀行(601658.SH)在內的5家銀行已經實施完2024年分紅,5月份包括建設銀行(601939.SH)、張家港行(002839.SZ)在內的4家銀行實施完2024年分紅,6月份一共有10家銀行實施分紅。”張鵬博查詢后說,“此外,農業銀行(601288.SH)、工商銀行(601398.SH)、光大銀行(601818.SH)和鄭州銀行(002936.SZ)等上市銀行也將在7月實施分紅。”
盡管年度分紅尚未結束,但已經有銀行開始操作中期分紅了。
近日,常熟銀行宣布將實施中期分紅。常熟銀行表示,將以最近一期經審計未分配利潤為基準,合理考慮當期利潤情況。而就在6月初,常熟銀行已按每股0.25元進行派現,并以資本公積每股轉增0.1股,共計派現7.54億元,轉增3.01億股。
此外,在南京銀行(601009.SH)2024年度暨2025年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南京銀行董事長謝寧表示,南京銀行響應政策號召增加分紅頻次,將規范有序推進2025年中期分紅。滬農商行也表示,股東大會通過了實施2025年中期分紅安排的預案。
在張鵬博看來,未來會有更多銀行公告2025年度中期分紅計劃。
“上市銀行中期分紅計劃行動是響應去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對于上市銀行而言,實行中期分紅能夠強化投資者信心,吸引更多尋求穩定收益的資本。”張鵬博表示。
多只銀行股股價創新高
對于多家上市銀行提高分紅比例和推出中期分紅計劃,不少投資者表示歡迎。
“提高分紅比例和推出中期分紅計劃,這樣看,買銀行股比直接把錢存在銀行或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高多了。”濟南投資者韓風說道。
在韓風看來,穩健型的理財產品中,收益率能超過2%的已經非常少見了。有些理財產品雖然給出的業績比較基準可以達到2%以上,實際上卻未必能達到。這就意味著,買銀行股吃股息,要比買理財收益更高。“而且我手中的銀行股股價也連創新高,疊加分紅,收益更高了。”
張鵬博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一般而言股息率是上市公司年度派息與市價比率,股息率越高,意味著公司普通股東分紅越多,代表公司盈利能力強、業績好,未來具有較好成長性。
銀行推出中期分紅可以讓投資者更早享受銀行成長紅利。
長江證券表示,從投資回報的流動性角度上看,即使每年分紅金額不變,更高頻次的分紅回報也會帶來高流動性價值和確定性更強的現金流。中期分紅也有利于投資者更穩定、長期持有紅利型銀行股,支撐股價持續上漲。
根據同花順統計,今年已先后有18只銀行股價創出歷史新高,成績斐然。其中漲幅超過20%的銀行股有11只,漲幅超過10%的銀行股則達到了25只。銀行板塊內股價漲幅最大的是青島銀行(002839.SZ),今年以來,青島銀行股價已累計上漲35.06%;其次是蘇農銀行(603323.SH),年內股價漲幅高達27.1%;興業銀行(601166.SH)、重慶銀行(601963.SH)和浦發銀行(600000.SH)股價漲幅均超過24%。
談及銀行板塊走勢強勁的原因,張鵬博認為銀行股的投資邏輯已經發生變化,現在不是行情的下半場,而是長周期的開始。“一方面,銀行是高股息率板塊的代表,上漲之后股息率依然具備吸引力。在市場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紅利資產持續受到追捧。銀行股盈利和分紅特征穩定、股息率相對較高,因此受到主流資金的追捧。另一方面,在政策的保駕護航下,銀行板塊整體的經營穩定性有望獲得提升。”
華安證券的研報指出,銀行股兼具穩定性和資金補短板兩個利好共振。在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配置、強化業績比較基準引導下,資金有望中長期向低配行業流入,提升銀行板塊中長期戰略性投資價值。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