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國內債券ETF總規模已突破3500億元,相比2024年初增長近兩倍。債券ETF突破3500億元,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跨越,更標志著在利率中樞持續下行、主動管理超額收益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債券市場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債券ETF憑借其低費率、高透明度、強流動性的核心優勢,已從邊緣工具加速躍升為大類資產配置的主流選擇,債市指數化投資時代正澎湃而至。
在業內人士看來,3500億體量意味著債券ETF作為高效工具已被主流機構廣泛接納,保險、銀行理財、養老金等長期資金正通過ETF實現精準的久期管理、信用風險敞口配置及流動性儲備。
規模激增也反映出投資者對"降費增效"的迫切需求。當主動阿爾法獲取愈發困難,被動獲取市場貝塔收益、降低綜合成本成為更理性選擇,指數化理念深入人心。
從生態完善角度看,債券ETF突破3500億規模是市場基礎設施進步的成果。做市商深度參與、質押回購機制優化、與國債期貨等衍生品聯動增強,共同支撐了ETF的流動性與穩定性。
盡管增長迅速,但我國債券ETF仍處于初期階段。僅從規模看,相較于中國超150萬億的債券存量及數萬億股票ETF規模,3500億債券ETF僅是"冰山初現"。參照美國債券ETF數萬億美元的體量,中國指數化債市發展方興未艾、空間巨大。
比如,我國的債券ETF產品譜系亟待豐富,縱向看,從超短債現金管理工具到超長債久期策略載體尚存空白;從橫向看,當前以利率債、高等級信用債為主,未來中低等級信用債、可轉債、綠色債及行業主題債(如金融債、城投債)ETF潛力可觀。
不過,發展債券ETF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加強底層信用風險管理,加強底層資產穿透管理及發行主體持續跟蹤;需持續完善做市商激勵機制,探索ETF期權等配套衍生品,以保持充足流動性。
從監管層面看,需強化對大宗交易、關聯賬戶的監測,打擊市場操縱與套利,維護市場公平。
總而言之,面對債券ETF廣闊藍海,唯有在豐富產品線、筑牢風控堤壩、優化市場生態、加強投資者保護上協同發力,方能引導這股指數化浪潮真正成為中國金融市場深化改革的穩定器與助推器。對投資者而言,理解并善用債券ETF,正成為駕馭債市新周期的關鍵能力——它不僅是組合中的"穩定錨",更是擁抱效率革命的通行證。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