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提出六大方面共20條重點舉措。《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大幅躍升,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
這一綱領性文件不僅為體育產業注入政策“強心劑”,更標志著體育產業正式上升為拉動內需、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支點。
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十四五”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穩步前行,2023年總規模達3.67萬億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為1.49萬億元,其中體育服務業占比72.7%。今年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2.2%。火爆出圈的冰雪經濟、體育“新三板”、熱門賽事活動等,都彰顯出體育消費的巨大潛力。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表示,盡管我國體育產業的數據表現亮眼,但我國體育消費市場仍存在高品質體育賽事和體育用品供給相對短缺等問題,需要通過政策引導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意見》的出臺,正當其時。
《意見》提出了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7萬億元的發展目標。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底披露的數據,2023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3.67萬億元。若要在2030年實現7萬億元目標,意味著八年之內產業規模需實現翻倍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預計需保持在10%左右,顯著高于同期GDP增速。這一目標的設定,不僅彰顯了我國體育產業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也直觀傳遞出國家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
但也需清醒認識到,我國體育產業仍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核心賽事IP稀缺、職業化程度待提升等挑戰。下一步需加快完善體育消費統計體系,推動相關政策落地,破除社會力量參與的制度壁壘,真正讓“20條”從紙面走向市場。
可以預期,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市場活力雙重驅動下,體育產業有望加速成長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這場圍繞7萬億目標的產業競速賽,已然鳴槍開跑。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石瀟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