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山東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協會與富寶資訊—卓創資訊聯合主辦的2025華東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區域大會,在濟南成功舉辦。大會以"共拓回收 共筑鋰想"為主題,匯聚協會代表、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近200位代表,共商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發展大計。
山東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協會秘書長高超在致辭中表示,山東省作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全國第四、動力電池淘汰量全國第六的重要市場,正在通過構建"十百千"回收網絡體系,推動團體標準與碳足跡核算體系建設。目前,該協會已發布5項回收體系標準,未來將強化區域協同與產學研合作,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山東模式"。富寶資訊鋰電事業部總經理吳淮民在致辭中表示,作為深耕大宗商品及鋰電池產業鏈信息服務的平臺,富寶資訊致力于破解行業信息壁壘、提供企業經營發展的產業數據支持、促進資源高效對接。他指出,山東地處華北與華東資源流通樞紐,具備港口物流與電池制造龍頭雙優勢,是構建跨區域回收閉環的理想起點。面對千億級市場窗口期,本次大會旨在推動南北協作、標準互認與渠道共建,實現“電池去哪兒,回收到哪兒”的產業愿景。
山東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協會副秘書長楊陽,詳細介紹了山東省"實體網絡+數字平臺+金融支撐"的三級回收體系。該體系正在構建覆蓋全省的"5公里回收圈",計劃到2029年實現年回收動力電池5萬噸,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山東太古的業務總監王雷在報告中提出"電池不出省"區域直供模式,通過省內回收網絡降低運輸成本與環境風險。該模式已在小汽車、公交等領域試點,為構建區域閉環回收體系提供了實踐樣本。
隨著歐盟新電池法的實施,碳管理成為會議關注焦點。北辰循環代解決方案市場經理廣富分享了預處理和濕法冶金階段的碳排熱點識別與工藝優化方案。通過數字化和區塊鏈技術,企業實現了碳足跡精準核算與溯源,其中預處理工藝碳減排達63.5%,為行業應對國際碳監管提供了技術路徑。在技術突破方面,大為環保的總經理李曉林在報告中展示了“帶電破局,智護未來”的連續碎解系統,當前鋰電池破碎技術方向主要呈現三個大類:放電破碎、精細化拆解、帶電破碎。大為環保深耕帶電連續破碎,該技術可在氮氣保護下實現帶電電池安全破碎,處理效率達每小時2噸,已應用于多個海外及國內大型項目。
山東豐融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總監賈垂波詳細介紹了"氮氣保護帶電破碎+多級分選+無氧熱解"技術,該技術可實現黑粉中銅鋁含量低于0.5%,銅純度≥98%。同時公司采用“原料鎖定+技術模塊化+輕資產輸出”三位一體打法,構建“資源+技術+數據”循環平臺,構建覆蓋回收、拆解、再生、梯次利用全鏈條產業樞紐。富寶資訊鋰電池回收產業鏈主管羅珺潔在《2025年中國鋰電池回收市場行情分析與未來展望》的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破碎企業產能超每年282.9萬噸,但行業產能利用率長期在10—15%區間震蕩。中國濕法企業黑粉處理產能超每年238.3萬噸,行業產能利用率同樣處于低位水平,多在20%—30%區間震蕩。當前供需錯配及產能空置現象較為嚴重,回收企業面臨較大生存壓力,需合理規劃產能布局及經營策略。
威爾能環保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光文及團隊,展示了三元與磷酸鐵鋰電池的修復再生技術,通過原位賦磁、柔性脫粉等工藝,實現成本降低20%、碳減排30%、廢渣減量95%的重大突破。預計至2035年,磷酸鐵鋰修復再生市場規模將破萬億,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綠能環宇總經理劉曉軍在報告中表示,公司通過"電收收"平臺構建全國回收網絡,已布局137個網點,年處理電池1萬噸。公司聚焦低速車、農機、儲能等場景,推出智能換電、無人農機等產品,實現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暨南大學王飛副教授提出的新型濕法剝離液技術,可在低溫下高效分離黑粉與集流體,石墨雜質金屬含量低于5ppm。該技術為在東南亞開展黑粉粗加工提供了新思路,有望顯著降低運輸與處理成本。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本次大會通過政策解讀、技術分享、市場分析和實地考察,為行業提供了全方位的交流平臺。面對千億級市場與國際綠色壁壘,行業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構建合規體系、深化區域合作,共同迎接動力電池回收的"黃金時代"。大會期間舉辦的多場供需對接活動和商務考察,有效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務實合作,為華東地區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協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